Saturday, March 27, 2010



晨起的黃鸝鳴脆
銀灰的樹林獨醉
脆鳴扶醒朦朧的世界
寧靜緻遠
引攝我心無盡太虛
這無窮的美 混沌雄厚

旭日初升
鱗光匯流來停我肩
多麽完美 無暇
幾百萬年了還同一色
打開銹脫的這扇門吧
屋外丁香正濃!

Sunday, March 14, 2010

信願行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裏頭講《佛說阿彌陀經》有三大綱領:信、願、行。 這也是後人常常講到的淨土三資糧。“資糧”有“前備”的意思。這就好比古代一個要出門遠行的人,行前要準備路上吃的乾糧。相同的道理,一個學佛修行的人,行走在成佛證悟的大道上,中途也需要有必備的“乾糧,”來資助道業,才能減少障礙,順利到達目的地。而這必備的乾糧就是:信,願,行——深信、切願、實行。三個條件必備了,學佛要有成就也就不難了。不然難免水中撈月,徒勞一場。

我們總結佛陀一生所說過的法很多,後人結集起來有經、律、論三藏。但歸納起來可以立竿見影的是因果緣起法則和有實際操作意義的信解行証四法。信、解、行、証從修行的次第來講,本身也就是因果的關係:由信起解,然後再由解起行而証果。這裡面,有信在第一位,在最前頭,纔有隨後體証佛法的可能。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又說“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佛陀在八正道的“五根”與“五力”裏頭也指出:篤信正道和助道法,能生出一切無漏的禪定解脫來(信根);信根增長了,就能破除疑惑(信力)。世尊之後的古今祖師大德們也都殷切地教導後來學人因該時時刻刻懷有長養諸信根的心。

信有“信自”與“信他”的兩种不同。次第是:有了信自己的心,然後纔信他人。簡單地歸納起來說,也就是“自力”與“他力”的範疇:信自是相信的自力,信他則是與他力相關。

信自主要是指信“親因緣”(能成辦自己的果証,能在自内心種種莊嚴)、“所緣緣”(自心作用產生結果時,心能與心作用的對象相合)、“無間緣”(“無間”是不間斷的意思,這是說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須靠均等無間斷的身心努力及不放逸)三緣。在自信三緣具足的情形下,信心建立穩固了,學佛修行才能百尺竿頭更上一著。

此外,關於信自,莲池大師曾經在《阿彌陀經疏钞》裏頭說:信自是要相信自性。由於佛與自性,等一無二,相信自性了,也就是信佛。這一點,如果我們從淨土宗的立場來看,古往今來的念佛大德有時也說:“自性彌陀,惟心淨土。”目的是要人相信自己本身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相信自心有與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相應的功德。如我們在“親因緣”與“所緣緣”裏頭所講到的:自心能種種莊嚴,與所緣合。換句話說也就是,吾人當下這一念明明瞭瞭的阿彌陀佛聖號,既與自心相合,也與阿彌陀佛本身的四十八願相應;亦與極樂世界的“七寳蓮池”“八功德水”體性相符。這也是往生的條件。

由於佛是自覺了然後覺他,我們的自性與佛等同,所以要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能力,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有了這樣的自信,然後是信他。信他是过来人,能成爲我修道上的增上緣。信他能成佛開悟,同樣的我也能成佛開悟。相信過來人走過的路,值得我來做参考,效法,跟隨。相信在佛法上有成就的他人,可以给我们做修道上的增上缘。這點至為重要。如果單單有前面自信的三緣,而沒有後面這個信他增上緣,學佛要直接面對的問題仍然不能迎刃而解。因爲,修行上的有些問題只有在懂得如何解決問題的過來人面前,才能找到有效的、如法的解決途徑,也因此可以少走冤枉路。所以,要信法信師。

學佛人在有了自信與信他的心之後,還要發願,發了願之後要實行,這才符合信、願、行的本意,也可因此鏈起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果發了願而不實實在在,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去做,也不行。那是開空頭支票。虛應了事,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浪費精神。

那麽,如何纔是有信有願有行?這裡給大家擧個淨土宗念佛人的例子。印祖(印光法師)曾經在他的《一函遍复》裏頭鼓勵念佛的弟子說:“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証真,了生脱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恳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随自身閑忙,立一課程。”對此,蓮宗九祖蕅益大師也在《彌陀要解》里开示念佛人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念佛人能否得生西方極樂世界,首先要看有沒有信願的心,然後纔由持念阿彌陀佛聖號功夫的深淺層次來決定往生品位的高低。這是講的念佛人。但對於不同的學佛人來説,有深信、發願的心,目的就是要能時時刻刻依法修行,成就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業,這一點是相通的。所以,不管是念佛人也好,參禪人也好,或者持密咒的人也好,要有“信願行”作爲前導,才能因正果實,因圓果滿。否則因不正則果不實,這是要注意的。

關於信願行,清末民初的杭州靈隱寺首任主持上慧下明法師在自己的《開示錄》裏頭有精辟獨到的個人見解。在這裡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慧明法師說:“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經歷許多過程。如果不明了這種過程,難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發生其他差别。”根據《開示錄》所說,信字過程,簡單地來說,有如下幾種:(1)不信,(2)疑信,(3)淺信,(4)深信,(5)定信,(6)真信。願則有:(1)小願,(2)空願,(3)真願,與(4)大願之分。法師說,不信、疑信皆由“自心上出來的。試問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蓋信為真心所動。疑乃業力所生。眾生業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力即來遮障。不許學人起信修持。”小願,指為求自利、現世荣樂、名利福壽、妻財子禄等;空願是:“學佛人雖具信心,而業識之障蔽仍深。偶爾激於情感,一時興奋,輕立誓願,心口仍不相應。一願出口,轉身便忘。或但逞口說,借博虛名。”行:“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依佛說: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般若度愚痴。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義。”有興趣的同修,在不忙時節,不妨把《慧明法師開示錄》找出來讀一讀,一定可以受益匪淺。在此,我向大家作個推薦。

最後再補充一點:念佛學佛的人除了要有信、願、行之外,還要有一顆不怕死的心,要能隨順人有生必有死的規律。以前我在夏威夷淨宗學會講課的時候,有位同修曾經私底下問我:“法師,一個念佛人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怕死怎麽辦?如果他(或者她)由於怕死而屆時信願不強,持名(行)不力,怎麽辦?”我說不要有“如果”就好了!我說,對於死亡要有忍耐的心,歡喜的心,和放下的心。這是念佛人臨命終時應該有的態度。爲什麽呢?因爲,心有忍耐則易於面對,心有歡喜則易於接受,心能放下了無掛礙則易於自在。如此,加之臨終時節有同修道友在旁助念,則要“遠離顛倒夢想”不難,也可做到如《西方發願文》裏頭所講的:“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如入禪定。”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門了不起的臨終大自在藝術!

但是對於一般社會上的人來説,是不喜歡談論死亡的,尤其是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雖然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自然現象,但我們的心是有分別的。所以,往往是說“生”的時候高興,談“死”的時候垂頭喪氣。比如説,想到明天生日要來了,有蛋糕吃,有朋友歡笑在身旁,唱“Happy birthday to you!”很高興,心想:要是能天天“birthday”那多好!相反地,如果有人坐下來跟你談的是死,唱的是黑色的反調,相信,彼時的表情可就不能像過生日那麽地輕鬆、樂意了。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在多數人的意識裏頭,死亡往往是與陰天下雨,電閃雷鳴,或者狂風暴雪連到一塊來想象的;此外,在世人的眼光裏,死亡與黑暗,死亡與恐怖,死亡與畏懼,死亡與不可知的深淵,很多時候是相連的,沒有多少人願意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來談論它。然而死亡卻是不能避免的,這就如同日有東出則有西落一樣。

死亡既不能避免,所以我們要有忍耐的心,歡喜的心,和放下的心來對待它;在内心深處,要像相識多年的老朋友那樣來招呼它。

說要有忍耐的心,是因爲死亡的事無法被把握;是今天?今晚?還是明天?明晚?或者後天….?誰能告訴我?沒有人可以!沒有定數!所以要有忍耐的心來恆順它;要有如美國自白派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Lazarus, Sylvia Plath 1932-1963)開通的心態來看待它——“死亡/這門藝術/一如它物/我尤爲精通。”(Dying/Is an art, like everything else./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 說要有一顆歡喜的心,是要自己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從容不迫,歡喜接受,想這一次的人生旅行結束了,新的、更遠的旅行要開始了。明白,死亡不是結束,死亡是另一次生命的開始!然後要有放下的心,來認識死亡,看破死亡。認識潛伏在死亡恐懼表面下的真相,看破死亡的虛妄不實。這樣念佛學佛的人,臨命終時才不會顛倒、恐怖;才能放下這個身體,持名得力,當下也可以以猛烈的心具足成就信、願、行三資糧。希望在座的各位同修能夠時刻把這個心念提起來,自我觀照、自我勉勵;也希望有機緣時(如爲人助念時)能夠以此相勉,自利利他,廣結今生來世得度善緣。南無阿彌陀佛!

Monday, March 8, 2010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時間, 人生

時間就像只瘦小的岩燕,匆匆地飛過黃昏下的屋簷,放眼尋找歇腳的窗臺。夕陽斜照在它褐黑的背上。不安地看它消失在潮濕,喧嘩的小巷。

與朋友靜靜地盤坐在夏威夷大厅(Hawaii Hall)前寬闊的臺階上看匆匆的人來人往。“人生很多時候充滿矛盾,”朋友說。“在欲望與權力之間掙扎,在良知與名利之間進退兩難。就像一葉小小的扁舟孤獨地飃泊在渺渺的海洋裏。浩瀚的煙波,卷天的巨浪,風起雲湧的不定,讓這小小的扁舟起起伏伏,茫茫然然,隨波逐流。好像永遠沒有靠岸的機會!”

我說,“佛經裏有個故事,裏頭講在遙遠的東海有只万年的神龜,常年深伏海底。也不知過了幾千百年,有天,無邊的粼波中飃來一塊木板, 木板的中心有個碗口大小的孔。木板在東海里飃啊飃,也不知過了多少年。有天神龜從海底向上攀游,探頭呼吸,不期頭正好裝在了木孔裏。佛說人生難得而得,佛法難聞已聞,就像這只神龜一樣值浮木孔。小舟要靠岸也並非不可能,但沒有好的舵手和勇敢的心,多半是要沉入海底的了。”

Monday, January 11, 2010

西峰浪



古寺清風盡;
名僧萬里行。
西岸驚天浪;
獨擊須彌峰。

Monday, January 4, 2010

同體大悲



Compassionate to all; all the forms of life are equal and same.

一切有覺知的動物都平等無二。
學佛的人相信,人的一期生命完結,第二期生命會根據此生的善惡業力來決定。至善者成聖,中善者升天成神,下善者轉世爲人;而為惡者亦以至、中、下而有不同:為鬼,為畜,為禽,為獸。業報不同,型類各異。但縂以貪、瞋、痴三毒為根本,以致受在三界,苦樂參半,或苦多樂少。
知此,菩薩大悲心起,以同體之慈,行世濟人,他人動物常作己想,故能捨身飼虎,割肉喂鷹,同體無礙,大悲無盡。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So do I


So do I [1]

Silently, you hand me a flower;
Softly, you smile at night.
You say—
The silver night will pass and I will die;
No man can ever last forever but tonight.
Open your mind and see what I sign!
Why is a flower, not a mind?
Why is a smile, not a cry?
O, we long blind our sight by opening our eye;
O, close your eye and see what I sign—
The world is a flower, and so do I;
The world is a smile, and so do I!
There will be endless time;
There will be endless night.
And so do I.

[1] I wrote this verse for the memory of the Buddha's nirvana


我亦如是

默默地,您递給我一朵花;
輕輕地,您望夜失笑。
您說--
這银色的夜晚正消逝,我也將離去;
没人可以天長地久,但今晚。
敞開你的心扉我神意在!
為何是一朵花,不是一顆心?
為何是一个微笑,不是哭泣?
啊,睁開雙眼我们看到了黑暗,
閉上眼睛,你才能明了真意--
這个世界是一朵花,我亦如是;
這个世界是一个微笑,我亦如是。
時間是如此地無窮;
夜晚是如此地無盡;
而我亦如是。